「你是I人還是E人?」這是最近許多人認識彼此很流行的聊天話題。I人通常泛指比較喜歡獨處,對人際互動容易感到疲累的類型。E人則是喜歡透過社交互動補充自我能量,對人際互動很有興趣的類型。從這樣的話題出發,也不禁讓人聯想到人際互動對於每個人的心理負擔,除了親情、愛情、職場關係、親子關係、陌生的社交關係,友情也常是許多人煩惱的課題。
「如果朋友邀約的活動不想去,久了之後會不會就不被當朋友了?」
對於重視友情的人來說,這是很常見的煩惱。相較於歐美文化,華人文化因為重視群體性,因此在面對友情時,特別容易把關係放在自我之前(例如:情義相挺)。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在「大人的友情」一書裡曾提到所謂的一體感。因此,當自己跟另一個人在意見不同時,我們就更容易為此感到煩惱,甚至會出現義務感的友誼。
當然,並不是只在乎自己就好。我們對於友誼維持的擔心,其實是反應了對社會接納的渴望。但一味的配合對方,又容易讓我們跟對方變成某種形式的連體嬰。在這樣的掙扎中,我們可以思考自己在關係中的多樣性,自己擁有的是不同層次的關係?還是單一且狹隘的連結;另一方面,如果對不配合對方太過焦慮,也可以探索自己對孤獨的感覺是否有其他想像。
回到文章一開始所提的:當我們面對朋友的邀約,想要拒絕又擔心觀感時,以下是一些可以參考的做法及方向。
#理解並尊重自己的界限:首先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和界限。了解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時間、精力或資源來滿足朋友的請求是至關重要的。這樣的自我認識有助於在拒絕時更有自信。
#表達同理心:拒絕的時候,可以表達對朋友的理解和關心。例如,「我很理解你現在需要幫助,這讓我很想伸出援手,但這次我實在無法抽出時間。」這樣的話語能顯示出你在乎對方的感受,而不會顯得冷漠。
#給出簡單且真誠的理由:誠實但不過度詳述地解釋你的原因,能讓對方理解你的立場。過多的細節可能讓人覺得是藉口,簡潔真誠的表達則顯得坦率。
#提供替代方案:如果無法參加朋友的活動,提供其他時間或形式的聚會是一個好方法。例如,可以說:「這次活動我無法參加,但我們可以找個時間一起喝咖啡或吃飯,這樣我也能和你聊聊。」這樣的提議能顯示出你的重視,並減輕拒絕帶來的負面情緒。
#保持聯繫:即使無法參加朋友的活動,後續的主動聯繫非常重要。例如,活動後可以發訊息詢問朋友「活動如何?大家玩的開心嗎?」這樣的問候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關心,維持友誼的溫度
**推薦書籍:大人的友情/河合隼雄著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p9W5pZ
文/語言治療師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