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

欣橋旗艦館|欣橋心理治療所

台南市永康區東橋十街20號

欣橋真愛館|欣橋語言治療所

台南市永康區東橋六街85號

聯絡我們

欣橋旗艦館|欣橋心理治療所

06-3022820/0937-800681

欣橋真愛館|欣橋語言治療所

06-3022805/0919-800791

追蹤我們

知識專欄

2024 Dec 26
繪本共讀在幼兒的讀寫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許多研究顯示,繪本共讀不僅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專注力、語言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還能幫助孩子理解更多抽象概念,如情緒、邏輯推理和問題解決能力等。透過繪本的故事情節,孩子們能夠快速認識這個繽紛多彩的世界,激發無限的想像力和探索精神。 家長可以從孩子六個月大時開始養成「共讀」的好習慣。其實,繪本共讀並不受時間或地點的限制,關鍵在於家長能全心全意地與孩子共同專注於繪本的世界。良好的共讀活動不僅能提升孩子的語言發展,還能增進親子之間的互動和情感連結。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各年齡階段的發展特點,選擇適合的繪本素材,並配合合適的共讀方式,這樣不僅能讓孩子享受閱讀的樂趣,還能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與父母建立更緊密的情感聯繫。 以下為您整理寶貝們在各年齡層適合的共讀素材及共讀技巧:
2024 Dec 26
當孩子滿足一定年齡並開始說話後,家長可以多採用「對話式繪本共讀」來進一步促進語言發展。透過 CROWD 誘發策略和 PEER 技巧,家長能有效引導孩子成為共讀的主導者(即說故事者),鼓勵孩子根據書中的故事情節回答問題,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像力,與家長進行更多的討論。這樣的互動不僅讓孩子在閱讀過程中更加投入,也顯著提升語言理解、口語表達、抽象詞彙的運用,並激發孩子對閱讀的興趣。 CROWD誘發策略 填空式問題 Completion-prompts:家長挖空格讓孩子回答,且家長心中有目標詞。 例:大野狼把豬大哥的...(家長拉長音等孩子接話)吹倒了。 回憶式問題 Recall-prompts:說完部份故事內容後,請孩子敘述剛剛看過的內容。 例:剛才豬大哥和豬二哥在做什麼呢? 開放式問題 Open-ended prompts:與繪本相關的無標準答案問題,小朋友使用自己的詞彙或語句來回答。 例:你會想要蓋什麼樣的房子呢? WH問句 WH-prompts:使用5 WH問句(是什麼what, 什麼時候when,如何how, 在哪裡where, 為什麼why),且孩子從上下文中可推理出正確答案。 例:為什麼豬小弟的房子沒有被吹倒呢? 連結生活經驗Distancing-prompts:藉由對話協助孩子將書中部份情節與自身生活經驗做連結,並與孩子分享經驗。 例:我們家的房子長什麼樣子呢?會被大野狼吹倒嗎?為什麼? PEER共讀技巧 誘發 Prompts:以CROWD誘發技巧引導孩子多說一點和書本有關的內容或生活經驗 評估 Evaluates:對孩子的回應給予回饋(討論聊天)、鼓勵(貼紙或讚美)、修正(重組句子) 擴展 Expands:將孩子說出的句子內容加以延伸、重組,並請孩子進行重述 重複 Repeats:再重問一次問題,讓孩子回應、或鼓勵孩子複誦一次家長幫孩子擴展的語句  *語言治療師的繪本共讀小技巧: 無論坐著還是趴著都可以,重點是與孩子保持面對面的互動。 與孩子輪流翻書,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進行閱讀,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使用適合孩子年齡的「語言」,可以是擬聲詞(如動物叫聲、車聲等),可以是熟悉的國語,也可以是唱歌! *語言治療師挑選繪本的小技巧: 根據孩子的能力或年齡挑選合適的繪本,讓閱讀內容既具挑戰性又不會過於困難。 選擇孩子感興趣的主題,能更容易引發他們的閱讀熱情。 挑選故事情節具有重複性、可預測性的繪本,當孩子能夠猜到故事接下來的發展時,他們會更加投入,增強閱讀的自信心。 選擇與孩子日常生活經驗相關的繪本,孩子能更容易理解故事中的情境,並將故事中的知識延伸到現實生活中。
2024 Dec 26
生活在群體中的我們,經常都有「比較」的經驗:不管是被人拿來做比較,或者把自己跟其他人比較。有些說法認為,「比較」可以幫助我們衡量目前的能力程度。透過比較,我們得以知道自己的不足。但也有很多人被比較的心態所苦,感覺到自己的不足、缺點而感到憂鬱、焦慮,慢慢對自己失去信心 你或許聽過,如果向上比較(跟比自己好的人比較)讓人感到沮喪,試著向下比較(跟比自己差的人比較),或許可以帶來較好的感受。然而,人性使然,我們總是希望跟更好的樣子靠近,跟比自己好的人比較,很多時候反應的是對理想我的期待。比較若是能夠帶來更多自我成長的行動與選擇,那麼運用他人作為參照點並不是壞事。因此,以下將介紹幾種比較心態中的有毒習慣, 1. #過於簡化的比較 當我們在思考眼前的人比較好時,往往只看到結果,但卻忽略得到結果前,需付出的代價是否也是自己願意承擔的?因此會過於簡化的認為「別人比我好」、「我比較差」的二分法解讀。 2. #過於頻繁的比較 雖然運用他人作為參照點,可以做為自我進步的媒介,但這並不代表要以別人的人生作為自己生活的標準。多數人的成長經驗,經常會接收到身邊的人傳遞許多「應該」的訊息:你應該要聰明一點、正常一點、努力一點...可惜的是,如果這些「應該」只是生冷的規矩,缺少思考為何選擇的過程,那我們就會逐漸習慣用尋求他人認可的事物做為行動,永遠都在自己不夠好的循環中重複。 3. #缺少篩選的比較 社群媒體的盛行,讓每個人都可以很輕易地看到他人生活的樣態,但社群媒體終究是濾鏡,每一個訊息其實都是經過發文者(有意或無意)的篩選。社群媒體讓使用者容易製造出不費力的完美(effortless perfection)。這個用詞源自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校園,指的是傾向對外呈現自己好的一面(外貌、課業、人際...等),並且要看起來毫不費力。這種現象會扭曲我們對於一個人的假設,忽略許多生活的面向。當我們比較的來源是社群媒體中,獲得很多讚數的文章,有可能你比較的只是一種人設,也會逐漸讓你對自己的生活產生很多不滿意及怨懟。 以上幾種習慣,可能會讓比較這件事累積更多心理壓力,無法帶來更多有益於個人成長的行動與規畫。如果真的要比較,試著留意那些成果、對應的努力與犧牲,和自己的個性、價值觀是否在類似的軌道上。同時,也檢視是否在比較中,否定了自己目前擁有與掌握的部分。把你所羨慕的樣子,不定義在「我比較差」的評價語言中,而是一種選擇的方式,仔細思考此刻的自己真正想選擇的是甚麼,不是變得和多數人相同,是更踏實穩固的走好每一步讓自己更自在生活的路。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6dxxrr 
2024 Dec 26
「你是I人還是E人?」這是最近許多人認識彼此很流行的聊天話題。I人通常泛指比較喜歡獨處,對人際互動容易感到疲累的類型。E人則是喜歡透過社交互動補充自我能量,對人際互動很有興趣的類型。從這樣的話題出發,也不禁讓人聯想到人際互動對於每個人的心理負擔,除了親情、愛情、職場關係、親子關係、陌生的社交關係,友情也常是許多人煩惱的課題。 「如果朋友邀約的活動不想去,久了之後會不會就不被當朋友了?」 對於重視友情的人來說,這是很常見的煩惱。相較於歐美文化,華人文化因為重視群體性,因此在面對友情時,特別容易把關係放在自我之前(例如:情義相挺)。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在「大人的友情」一書裡曾提到所謂的一體感。因此,當自己跟另一個人在意見不同時,我們就更容易為此感到煩惱,甚至會出現義務感的友誼。 當然,並不是只在乎自己就好。我們對於友誼維持的擔心,其實是反應了對社會接納的渴望。但一味的配合對方,又容易讓我們跟對方變成某種形式的連體嬰。在這樣的掙扎中,我們可以思考自己在關係中的多樣性,自己擁有的是不同層次的關係?還是單一且狹隘的連結;另一方面,如果對不配合對方太過焦慮,也可以探索自己對孤獨的感覺是否有其他想像。 回到文章一開始所提的:當我們面對朋友的邀約,想要拒絕又擔心觀感時,以下是一些可以參考的做法及方向。 #理解並尊重自己的界限:首先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和界限。了解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時間、精力或資源來滿足朋友的請求是至關重要的。這樣的自我認識有助於在拒絕時更有自信。 #表達同理心:拒絕的時候,可以表達對朋友的理解和關心。例如,「我很理解你現在需要幫助,這讓我很想伸出援手,但這次我實在無法抽出時間。」這樣的話語能顯示出你在乎對方的感受,而不會顯得冷漠。 #給出簡單且真誠的理由:誠實但不過度詳述地解釋你的原因,能讓對方理解你的立場。過多的細節可能讓人覺得是藉口,簡潔真誠的表達則顯得坦率。 #提供替代方案:如果無法參加朋友的活動,提供其他時間或形式的聚會是一個好方法。例如,可以說:「這次活動我無法參加,但我們可以找個時間一起喝咖啡或吃飯,這樣我也能和你聊聊。」這樣的提議能顯示出你的重視,並減輕拒絕帶來的負面情緒。 #保持聯繫:即使無法參加朋友的活動,後續的主動聯繫非常重要。例如,活動後可以發訊息詢問朋友「活動如何?大家玩的開心嗎?」這樣的問候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關心,維持友誼的溫度 **推薦書籍:大人的友情/河合隼雄著 **圖片來源: https://reurl.cc/p9W5pZ
Share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