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群體中的我們,經常都有「比較」的經驗:不管是被人拿來做比較,或者把自己跟其他人比較。有些說法認為,「比較」可以幫助我們衡量目前的能力程度。透過比較,我們得以知道自己的不足。但也有很多人被比較的心態所苦,感覺到自己的不足、缺點而感到憂鬱、焦慮,慢慢對自己失去信心
你或許聽過,如果向上比較(跟比自己好的人比較)讓人感到沮喪,試著向下比較(跟比自己差的人比較),或許可以帶來較好的感受。然而,人性使然,我們總是希望跟更好的樣子靠近,跟比自己好的人比較,很多時候反應的是對理想我的期待。比較若是能夠帶來更多自我成長的行動與選擇,那麼運用他人作為參照點並不是壞事。因此,以下將介紹幾種比較心態中的有毒習慣,
1. #過於簡化的比較
當我們在思考眼前的人比較好時,往往只看到結果,但卻忽略得到結果前,需付出的代價是否也是自己願意承擔的?因此會過於簡化的認為「別人比我好」、「我比較差」的二分法解讀。
2. #過於頻繁的比較
雖然運用他人作為參照點,可以做為自我進步的媒介,但這並不代表要以別人的人生作為自己生活的標準。多數人的成長經驗,經常會接收到身邊的人傳遞許多「應該」的訊息:你應該要聰明一點、正常一點、努力一點...可惜的是,如果這些「應該」只是生冷的規矩,缺少思考為何選擇的過程,那我們就會逐漸習慣用尋求他人認可的事物做為行動,永遠都在自己不夠好的循環中重複。
3. #缺少篩選的比較
社群媒體的盛行,讓每個人都可以很輕易地看到他人生活的樣態,但社群媒體終究是濾鏡,每一個訊息其實都是經過發文者(有意或無意)的篩選。社群媒體讓使用者容易製造出不費力的完美(effortless perfection)。這個用詞源自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校園,指的是傾向對外呈現自己好的一面(外貌、課業、人際...等),並且要看起來毫不費力。這種現象會扭曲我們對於一個人的假設,忽略許多生活的面向。當我們比較的來源是社群媒體中,獲得很多讚數的文章,有可能你比較的只是一種人設,也會逐漸讓你對自己的生活產生很多不滿意及怨懟。
以上幾種習慣,可能會讓比較這件事累積更多心理壓力,無法帶來更多有益於個人成長的行動與規畫。如果真的要比較,試著留意那些成果、對應的努力與犧牲,和自己的個性、價值觀是否在類似的軌道上。同時,也檢視是否在比較中,否定了自己目前擁有與掌握的部分。把你所羨慕的樣子,不定義在「我比較差」的評價語言中,而是一種選擇的方式,仔細思考此刻的自己真正想選擇的是甚麼,不是變得和多數人相同,是更踏實穩固的走好每一步讓自己更自在生活的路。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6dxxrr
文/臨床心理師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