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累的不是工作,是職場微壓力!5 招自我照顧找回心理健康
你累的不是工作,是職場微壓力!5 招自我照顧找回心理健康
撰文者: 臨床心理師 何詩君
『每天被工作追著跑,明明有休息卻好像充不了電?總是覺得莫名疲憊?』很多人以為是壓力太大,但其實真正影響到你的身心狀態,可能是看不見的『微壓力』,悄悄地消耗掉你的心理能量。今天這篇文章帶你認識,什麼是職場微壓力,以及五個自我照顧技巧,讓你從日常中的小調整開始,慢慢找回身心的平衡。
█ 什麼是職場微壓力?
「職場微壓力」(micro-stress),指的不是離職、面臨被裁員,或是被難搞的主管狠狠罵了一頓,這種讓人瞬間崩潰的巨大壓力,而是那些看起來很小、不起眼,但是會慢慢累積的小小壓力,例如:
同事做不完的事情需要你協助完成,讓你的工作量增加;
突然被交代新任務,或是工作上低效率的來回修改,打亂你原本的工作計畫;
同事或客戶無心的一句話,讓你感到不舒服。
這些小小的壓力事件,單看一件也許沒什麼,不至於讓人覺得天要塌下來。但它們就像滴水穿石一樣,日積月累,會慢慢耗掉你的精神和體力,讓心理能量變得越來越低,情緒也變得起起伏伏。久而久之,還可能影響到人際關係和身心健康(Cross & Dillon, 2023)。
█ 微壓力的來源?
在《微壓力:小情緒如何累積成大問題?》這本書中,美國巴布森學院的羅伯.克羅斯(Rob Cross)教授,和前《哈佛商業評論》編輯凱倫.狄倫(Karen Dillon)一起分析「微壓力」這個問題,它的來源可以分成三大類:
消耗工作能量的微壓力:反覆修改和變動的工作內容,或臨時插入的新任務,打亂原本行程,讓你忙碌又疲累。
消耗情緒能量的微壓力:需要照顧別人情緒,或合作溝通時產生的小摩擦。
挑戰自我認同的微壓力:公司的價值觀和自己不一樣,做事感覺不到熱情或對自己沒有意義。
這些壓力雖然看起來都不大,但如果長期累積而沒有好好處理,就會成為我們身心健康的巨大威脅(Cross & Dillon, 2023)。
█ 微壓力 x 疾病風險
因為微壓力通常很小、也只要花點時間處理一下就能過去,所以我們常常會覺得「這些沒什麼大不了」。
但是當我們每天浸泡在這些反覆出現的小壓力中,身體就需要一直處於『備戰狀態』,動用血壓、心跳、壓力荷爾蒙來應對外界壓力。久而久之,就容易導致它們長期處於偏高的狀態,進而讓我們覺得疲累、精力耗盡、情緒煩躁。
研究發現,這種工作壓力,會讓人更容易養成一些不健康的習慣,例如抽菸、缺乏運動、或飲酒過量。長期下來,會增加我們得到糖尿病、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Nyberg et al., 2013)
而且,如果工作時間太長、壓力太大,在中年女性之中,得到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甚至會增加兩倍。這代表,工作壓力不是只有很間接的影響到身體健康,它也可能是糖尿病的獨立風險因素。(Heraclides et al., 2009)
█ 微壓力 x 身心健康
長期累積的微壓力,可能會造成更多壓力相關的症狀或健康問題,例如:
睡不好,常常感覺疲勞,早上醒來還是覺得累
記憶力變差、專注力下降,做事常常分心
免疫力變弱,容易感冒或生病
體重增加,特別是胖在肚子周圍的脂肪堆積
身體容易發炎,代謝功能不好
情緒低落、做事提不起勁,常常會拖延或沒有動力
縮短健康壽命,且會增加慢性病的風險
以上這些看似微小的壓力,都有可能是現代身心健康與慢性病的隱形威脅(Nyberg et al., 2013;ACLM, 2023)。
█ 5 個自我照顧技巧,幫你對抗職場微壓力
▶ 技巧 1|界線管理:學會拒絕,守住心理空間
當我們不懂得拒絕,就很容易讓我們的工作和壓力蔓延到生活中,可以試著從以下幾件事情開始。
『設定回覆訊息的時間』:別讓自己 24 小時待命。主動讓同事和主管知道你的工作時間,並在下班後限制自己回覆訊息的時段。替自己的時間留白,給大腦和身體都有足夠休息的空間。
『空間邊界與儀式感』:設定專屬的工作區域,例如書房或書桌,避免在沙發或臥室處理公事,這容易讓工作滲透到生活中。工作結束後,可以安排簡單的「下班儀式」,像是去買晚餐、煮飯、遛狗或散步,幫助大腦從工作模式切換到生活模式。
『拒絕的藝術』:不是所有的要求都一定要答應。謹慎評估每個任務的必要性。記得,每一次的承諾都會佔用你原本的時間和精力。學會辨認是否是自己的責任範圍,不要因為人際期待而承擔過多不必要的責任。使用堅定而溫和的語氣,告知對方:「目前的時間安排沒有辦法再接受這項任務。」了解自己的負荷,並清楚表達自己的難處與限制,會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能力。
▶ 技巧 2|任務與能量:善用精力,建立高效的工作節奏
職場工作最令人害怕的,不只是事情做不完,更是精力被消耗殆盡後,陷入拖延、焦慮、或陷入無止盡的忙碌與疲勞。可以試試看以下幾個方法,幫助我們管理能量,找到工作的節奏。
『Power Hours』:觀察自己一整天的狀態,你什麼時候最有精神最好、頭腦最清晰?是在早上還是下午呢?這段時間就是你的威力時刻(Power Hours)。試著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這個時段,做起來會比較輕鬆、效率也更好。(參考自《上線時間管理術》, Laura Mae Martin, 2022)
『進入專注狀態』:在工作開始前,建立一套固定的暖身儀式,例如列出代辦事項、上廁所、倒杯水、整理桌面、戴上耳機、或設定 25 分鐘的專注時間(番茄鐘工作法)。這些固定的儀式能訓練身體和大腦,提醒自己準備進入專注的工作模式。另外,別忘了暫時關閉網路或社群通知,減少外界的干擾和分心,讓自己可以更專注在完成工作。每天早上先列出 3 件優先要完成的事,不但可以讓我們更聚焦在重要的事情,也能減少選擇焦慮和決策疲勞。
『小休息時段』:完成一件事情後,不要急著馬上開始下一件事,大腦需要一個短暫的休息和放空,這時候可以去上廁所、倒杯水、離開座位走一走,或是閉眼做幾個深呼吸,或是進行一兩分鐘的冥想。這段放空的時間,盡量不要滑手機或瀏覽社群媒體,以避免更多刺激和額外資訊。適時的小休息,是為了預防能量耗竭,維持穩定的工作節奏。
▶ 技巧 3|自我照顧與紓壓:身心健康的基礎
保持身心健康才能完成我們想要做的事情,而日常的自我照顧和紓解壓力,是一種對健康的儲蓄,讓身心能夠維持良好的運作和平衡,在生活中或許可以嘗試以下幾種實用的方法來調整。
『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充足睡眠』: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是維持身心的健康的基礎。每週安排150分鐘的適度運動,以全穀-原型-植物為主的均衡飲食(whole-food and plant-based diet),並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規律作息,能幫助身體對抗壓力、恢復體力、並且提振精神。(ACLM, 2023)
『安排休息時間』:在忙錄的生活中,休息時間需要刻意安排。每日、每週、每季都需要有足夠的休息的時間。別等到假日才想到要休息,平日也需要有足夠的放鬆時間:每日三十分鐘(午休或晚上空檔,可以泡舒壓茶、看書、聽音樂、放鬆或冥想);每週三小時(利用假日的空檔,出門走走、看展覽、電影、和朋友聚會);每季至少一天(安排休假或利用假期,規劃一趟令人期待的旅行,或投入幾天在一件喜歡的活動)。(參考自《認真的你,有好好的休息嗎?:平衡三力,找回活力》, 黃天豪等, 2020)。
『五感放鬆及深呼吸』:運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來幫助自己放鬆。例如看看大自然中的風景、聆聽喜歡的音樂、點一盞香氛燈、品嚐美食、做舒壓按摩等,都是簡單有效的放鬆方式。此外,也可以試試冥想及腹式呼吸,也是科學驗證能幫助我們調節壓力的方法。
▶ 技巧 4|人際連結:選擇讓你充電的互動,減少情緒消耗
在正向的人際互動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自己被看見、被聽見和被重視。這些關係可以帶來滋養和力量,提供我們支持和歸屬的感覺。史上最長期的哈佛跨世代研究發現,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幸福和長壽的重要預測指標,可以讓我們更快樂、更健康,不僅延長壽命,還能維持大腦健康和記憶力(參考自《美好人生》, Robert Waldinger & Marc Schulz, 2023)。
『避免習慣抱怨型的互動』:負面情緒不只會在人際間互相傳遞,甚至可以擴展到三層以外的人際網絡(朋友的朋友的朋友)(Fowler & Christakis, 2008)。透過社群媒體和網絡的傳播,這種影響力會更廣泛且具有感染力(Kramer et al., 2014)。反覆接收來自他人的負面情緒,會讓自己的情緒越來越低落。因此,你可以試著減少參與互相抱怨取暖的聚會,減少瀏覽負向的社群言論,幫助自己維持正向的情緒能量。
『安排充電的人際互動』:參加讓你感到愉快的聚會或活動,例如有共同興趣的聚會、和好友敘舊,或是一通關心的電話或訊息。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短暫而真實的互動(稱為微連結, Micro-Moments of Connectivity),像是微笑打招呼、主動幫助他人,也都能夠幫助我們讓提升情緒、促進健康。(Fredrickson & Siegel, 2017)
『經營支持的人際圈』:當我們有一個穩定和親密的朋友圈時,在遇到壓力時,比較不會感到孤單,因為這些友誼可以提供實質上的幫助,以及心理上的安慰。相互支持的人際關係有兩種形式:「情感性支持(Socio-emotional interactions)」,例如朋友的鼓勵、家人的關心或陪伴,這些可以讓我們感受到被理解和重視。另一種種是「工具性支持(Instrumental interactions)」,指的是實際上的幫助,例如幫你跑腿、接送、買食物,甚至提供金錢或物質上的援助。這兩種人際互動的形式,都能夠幫助我們減輕壓力,維持身心健康。(House, Landis, & Umberson, 1988; Holt-Lunstad, 2021)。
▶ 技巧 5|心理資源:連結支持系統,走得更長遠
面對職場的壓力,不需要再獨自承受,感覺無人傾訴。
現在,『每位勞工朋友都有 6 次免費心理諮商資源』,提供你一個安心的空間,讓你能好好說出內心的壓力與困擾。讓專業的心理團隊,陪伴你釐清情緒困擾、改善人際關係、調適身心壓力。欣橋心理治療所目前也提供這項勞工心理諮商服務,若有需要,歡迎撥打免費專線:『0800-068580』。
有時候,願意向外求助,就是照顧自己的第一步。
█
總結|面對微壓力,從小地方開始照顧自己
職場中的壓力,不一定是來自重大事件,反而常常是哪些看似微不足道、日積月累的小壓力,讓我們覺得疲憊又耗竭。
今天分享的五種自我照顧技巧——界線管理、能量分配、照顧與紓壓、人際支持、以及心理資源。提供你在生活中可以嘗試的小步驟。
記得,不需要一次做到完美,只要每天願意多照顧自己一點點,累積下來,就能夠培養出面對職場壓力的心理韌性。
💬 今天的你,最想從哪一個小地方開始,好好照顧自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