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失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FOMO)一詞,來自2004年創業投資家暨作家Parick J. McGinnis提出的現象,這並不是某種診斷,而是一種對於錯過或缺席社交網絡及人際關係中相關活動或訊息的擔心。
一篇近年的國外研究(Gul, H., Firat, S.,2022),曾提出評估個人正在錯失恐懼的幾種訊號。包含:
l 過度使用社群媒體
l 只能從社群媒體中感到快樂
l 總是在線上過度社交
l 擔心自己錯過某種活動或計畫
l 很急迫的想要模仿社群網絡上的事物
l 將自我價值建立在他人的回饋上
l 無法使用社群媒體知道親友生活狀態時,會很焦慮
l 減少睡眠需求
l 沒有線上互動時,對生活滿意度會降低
看到上面的描述,會讓我們誤以為青少年會是產生錯失恐懼的主要族群,但有調查指出,約有四分之一的X世代族群,也曾經有過錯失恐懼的狀態,顯示這個現象影響的年齡層或許比想像中的來的更廣。
社交媒體及網路的興盛,讓我們可以很快的一窺他人生活的樣貌,但錯失恐懼的產生原因並不只是單一歸因在社群媒體上。2013年一篇針對錯失恐懼與行為、動機相關研究文章指出:人通常期待可以滿足三種需求
l 能力感(competence):感覺到自己有能力
l 連結感(relatedness):跟人有連結
l 自主感(autonomy):可以為自己做決定
因此,當一個人花很多時間在社群媒體上,或許可以理解成其他生活領域很少有可以滿足這幾個需求的管道。在社群媒體許多吸眼球資訊的推波助瀾之下,我們就會傾向花更多時間在社群媒體上,也讓社群媒體的一切作為評估個人及生活價值的唯一追求與標準。
長期在錯失恐懼的狀態,會帶來焦慮、憂鬱、壓力、失眠等身心症狀。如何在發現自己有錯失恐懼時,重新幫助自己平衡觀點,以下是幾個建議的方向:
1. 評估參與社群活動,帶給你的是短暫的興奮、減緩忌妒感,或是能夠真切的提升你的能力感、連結感與自主感。如果只是短暫的感覺,或許需要練習告訴自己,所謂的錯過,並不是真的錯過甚麼。
2. 從錯失恐懼中了解自己想要甚麼?把焦點放在追求想要的事物,而不是別人生活的樣子。也可以問問自己,「如果今天別人不再追求這些事物,我還會真的想要這些嗎?」
3. 觀察你在社群媒體追蹤的對象,減少譁眾取寵、炫耀、吹牛或貶低言論的內容,透過改變追蹤對象,可以讓你對自己的感覺更好、更踏實。
錯失恐懼的核心可能源自於對真實生活的不快樂與不滿足,把錯失恐懼的狀態當成訊號,仔細評估現況、資源以及調整的方向,才能避免空轉及內耗。
**參考文獻:
1. Gul, H., Firat, S., Sertcelik, M., Gul, A., Gurel, Y., & Kilic, B. G. (2022). Effects of psychiatric symptoms, age, and gender on 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and 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 A path analysis with clinical-based adolescent sample. In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64(3), 289–294.
Przybylski, A. K., Murayama, K., DeHaan, C. R., & Gladwell, V. (2013). Motivation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rrelates of fear of missing ou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9(4), 1841–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