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感到後悔的人才是健康的人
後悔是人類獨一無二的情緒,因為人類的心智世界裡,可以有表徵與想像的能力。透過時光旅行和事件重述的思考過程,產生所謂的懊悔。前者就是想像「過去」,藉由「如果當初我能…」,再加上後者是思考「現在的我可能已經…」。發展心理學家曾做過實驗,如果告訴小朋友們一個故事,請他們說說看裡頭的哪一位角色比較傷心難過(也就是後悔);通常六歲以前的小朋友不太能表達,但七歲以上或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就比較能完整說出對懊悔的感受。可見,懊悔是人之常情的情緒反應。
破壞力的懊悔vs啟發人心的懊悔
〈懊悔的力量〉一書的作者做了全球遺憾調查,發現最常見的四種核心遺憾,分別和家庭(關係)、教育、職業、財務有關,雖然總結出「沒有一種遺憾會壓倒性的超過其他類型的遺憾」,不過如何可以讓這層情緒轉化出意義呢?作者進一步區分了破壞力的懊悔和啟發人心的懊悔,前者就是反芻性的自責,但姑且不論耽溺在裡頭只會自我感覺越來越糟糕,更恐怖的是有人不知不覺,是藉此讓自己避免憂鬱,也就是不想認了,一邊懊悔的同時,是潛意識讓事情彷彿還能挽回和重啟,結果反而只是落入了虛假的控制。反觀後者,就是實實在在地做出客觀評估判斷,發現過程或系統的瑕疵,讓未來的進行能修正調整,提高表現,也促進和周圍人事物的連結。
面對遺憾時,如何涵容內在的情緒呢?
顯然後悔的情緒具有好處。但是後悔的感覺真的很不好受,既然已經知道它必不可少,那如受懊悔衝擊當下帶來的力道又該怎麼緩和與消化呢?(1)首先,在〈懊悔的力量〉一書中提到,相對於容易沉浸在懊悔的「要是心態」,我們也可以嘗試選擇「至少心態」,也就是在事件中,發現對於我們還擁有的事情產生的獨特意義感。雖然這兩點無法促成什麼全局的改變,卻可以大大反轉我們內在的感受。光是這點,就已經非常足夠;(2)其次,社會心理學和行為決策研究者們都發現,每次在發想新計畫與決策的過程,人們往往都充滿了偏見;人會因為太關注眼前的事情,而高估了自己對所選事件的影響力,但也因此容易在最後結果失敗或不好時,歸咎於是自己的責任─是因為我們選(做)錯了!經典電影〈回到未來〉或許多的穿越劇,都顯現了人們內心對重啟的期望,然而實際上我們能控制的,實在太有限了!或許當能接受自身的有限性,我們的內心反而會更有餘裕,帶來更多的自由和真正的掌控感。